前沿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决策参考 > 前沿资讯 > 正文

张东刚:大学智库应为国家提供前瞻性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15-04-21 浏览次数: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 唐景莉)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日前做客中国教育新闻网、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唐景莉采访时表示,我国高校尽管有很多的科研机构,但堪称高水平智库的还不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智库有较大差距。而大学智库不仅要建言献策,还要为国家发展提供前瞻性的战略研究成果,及时为政府决策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研究资料和宏观政策解决方案。

  张东刚指出,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新推出的《2013 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美国拥有1828个智库机构,且世界排名前10位的智库中美国占了6个。可以说,今天美国的强大与它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智库是分不开的。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智库通常在政策研究领域占很大比例。美国75%的智库设在大学。大学与智库之间往往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大学内部可以形成多个智库。大学智库多是在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转化和推广的基础上形成的,著名大学均有多个优势学科和优势研究领域,这些研究中心或研究所都可以生成智库,如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国际发展中心、魏德海国际事务中心都是全球知名的大学智库。

  二是大学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学科互为倚重。大学优势学科是大学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如胡佛研究所凭借其在国内经济政策、国际事务、环境研究领域的研究而著称,而这些学科恰是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学科。

  三是大学智库与大学内部其他院系之间形成“内部旋转门”。大学智库和大学之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必须拥有内部转化的机制,在胡佛研究所常驻的100多位研究人员中,80%以上为高级研究人员,有105人次是美国各类院士和各类奖章的获得者。这些研究人员中又有80%以上由胡佛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其他院系联合聘任,由胡佛研究所和其他院系分别支付相应的聘任费用,使这些研究人员可以在胡佛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其他院校之间相互转换。

  张东刚表示,一方面我国高校同样具有建设高水平智库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目前中国高校研究机构虽然很多,但堪称高水平智库的还不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智库有较大差距。而评价机制体制和评价标准是智库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推进计划》引导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为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部实施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中,明确要求每个基地每年至少提供一份咨询报告。这不仅体现了基地建设的导向,更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安排,咨政服务质量不仅是基地服务社会的核心标准,也是评价基地质量和水平的基本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不仅需要自评、他评,还需要政评。咨政服务包括咨询报告、社会服务讲座、各种讲课、领导批示等等,其中能否被实务部门采纳,产生实际效益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张东刚表示,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评价手段单一化,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方式标准化,评价体制机制缺乏弹性和多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取得的知识成果也是复杂多变的,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往往是唯一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则不同,同样的成果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最认同的是同行评价。但同行评价既取决于评价者的认知,还取决于评价者的学术道德水准等等。《推进计划》强调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并以此来协调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